网上有很多关于有线pos机通讯,通信赋能车载与新能源的有线源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有线pos机通讯的通讯通信问题,今天乐刷官方代理商(www.zypos.cn)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车载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有线源有线pos机通讯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泰证券,通讯通信陈宁玉,车载王逢节,有线源佘雨晴)
板块行情回顾与展望通信指数触底回升,通讯通信机构持仓环比改善
通信指数年初以来震荡下行,车载整体表现一般,有线源近期开始反弹。通讯通信年初以来 (2022.01.01-2022.06.29),车载通信(申万)指数下跌 12.62%,有线源涨跌幅在 31 个行业中排名 21 位,通讯通信跑输上证综合(-7.64%)及沪深 300(-10.51%),车载 强于中小板(-12.88%)和创业板(-16.68%)。在 TMT 板块中跑赢电子 (-25.92%)、计算机(-23.41%)和传媒(-23.25%)。年初月国务院印 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协同 推进千兆光纤网络部署和 5G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释放行业积极信号, 通信指数小幅回升。2 月下旬以来,在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上海疫 情爆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市场整体下行,通信指数从高点下跌最大幅 度近 30%。4 月下旬后,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推进,市场 情绪修复,通信指数开始上行。
新能源、运营商及光纤光缆板块个股领涨。通信个股来看,多数公司年 初至今均为下跌状态,涨幅居前的公司分别为:东方电缆(+41.46%)、 依米康(+37.83%)、中天科技(+31.13%)、振邦智能(+30.51%)、特 发信息(+14.31%)及盛路通信、佳力图、中国移动、永贵电器、中富 通等,主要集中于新能源暖通设备(依米康、佳力图)、光纤光缆(东方 电缆、中天科技)及运营商(中国移动),反映新能源及新基建政策推动 下相关行业景气度较高,运营商增长逻辑随着其自身发力 B 端市场及算 力网络领域重构,叠加低估值高股息,资产配臵价值凸显。板块跌幅靠 前的个股分别为:深信服(-46.05%)、鸿泉物联(-43.32%)、会畅通讯 (-42.60%)、迪普科技(-42.36%)、安恒信息(-40.00%)。
通信板块估值水平相对偏低,基金持仓持续回升。截止 2022 年 6 月 29 日,通信行业 PE-TTM(剔除负值)为 14x,全行业第 23 位,低于创业 板(46x)、中小板(29x),高于沪深 300(12x)、上证综合(12x);在 TMT 板块中低于计算机(36x)、电子(25x)及传媒(20x),估值处于 低位。机构持仓方面,2021Q4通信行业基金持仓市值合计349.36亿元, 占基金股票投资市值比重 0.50%,2022Q1 通信行业基金持仓市值合计 444.07 亿元,占比为 0.73%,较 21Q4 提升 0.24pct,连续 4 个季度环 比提升。
板块业绩趋势与展望
2021 年行业整体增速回升,22Q1 保持增长态势,盈利能力向好。根据 公司主营业务,我们选取通信行业 100 家上市公司进行统计,结果显示 2021 年通信行业营收利润增速回升明显,整体营收 23362.53 亿元,同 比增长 11.88%,净利润 1840.87 亿,同比增长 10.83%。剔除三大运营 商和中兴后,行业营收 6114.60 亿元,同比增长 16.51%,增速同比提 升 4.51pct,净利润 290.79 亿元,同比增长 5.28%,增速同比下降 16.20pct。
净利润增速低于营收,一方面行业内公司通过开辟第二业务 线扩大营收,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短缺与涨价,物流运输等保供支出增 长,以及部分公司减值计提影响整体利润。22Q1 受疫情、原材料等影 响,营收增长平稳,利润增速较大放缓。行业整体营收 6025.49 亿元, 同比增长 13.42%,净利润 436.17 亿元,同比增长 7.66%,增速下滑 7.52pct。剔除三大运营商和中兴后,行业营收 1397.01 亿元,同比增长 18.40%,净利润 65.22 亿元,同比增长 6.20%,增速同比下降 60.93pct。 净利率环比小幅回升,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向好。
物联网业绩高增,汽车连接器、交换设备、光电缆、卫星导航边际改善 明显。细分板块来看,2021 年物联网营收(yoy+72.93%)、净利润 (yoy+101.48%)增速位居行业前列,22Q1 延续高增趋势,营收及净 利润分别同比增长 46.05%、49.89%,5G 网络完善与终端创新持续驱 动行业发展。2021 年汽车连接器营收同比增长 30.80%,22Q1 受疫情 及供应链扰动影响,营收增速放缓,新能源车细分业务保持快速增长。 光模块(营收+26.17%,净利润+36.50%)、光电缆(营收+21.31%,净 利润-35.16%)景气度回升,22Q1 盈利能力改善。卫星导航(净利润 +102.13%)、交换设备(净利润+56.37%)、光电缆(净利润+41.53%) 22Q1 业绩快速增长。运营商 21 年及 22Q1 业绩表现稳健,新兴业务增 长强劲。
大小公司业绩分化,龙头公司有望估值修复。从个股业绩表现看,22Q1 负增长与中低速增长公司增多,一方面受 21Q1 高基数影响,另一方面 年初以来多地疫情反复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企业下游需求,导致订单减 少,收入下滑,同时上游原材料涨价及物流不畅加重公司成本负担,影 响厂商交付能力。外部环境不利背景下,大公司通常具有产业链资源协 调和管理优势,业绩增长平稳,中小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弱,面临较大业 绩压力。展望全年,预计随着疫情及上游原材料扰动缓解,季度盈利有 望逐步改善,风险释放后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龙头公司配臵价值 凸显。
5G 周期进入应用阶段,通信+新能源拓展第二增长曲线。展望下半年, 看好数字经济新基建、终端创新与汽车智能化、通信+新能源三条主线: (1)数字经济新基建:随着数字经济规划、东数西算及数字基建适度超 前等系列政策推出,IDC 及上游设备、光模块、光纤光缆等细分市场景 气度回升。(2)终端创新与汽车智能化:5G 驱动力从投资转为 AIOT 应 用与终端创新,带动物联网模组需求快速提升,上游芯片、晶振等出货 量持续增长。汽车作为 IOT 最主要终端创新,智能化为连接器、控制器、北斗导航、光器件等细分领域开拓新应用方向,国产替代加速本土厂商 崛起。
(3)通信+新能源:碳中和背景下,通信公司切入新能源领域开 辟第二增长曲线,积极布局海缆、光伏储能等创新业务。海上风电高景 气,海缆作为海风装机传输电力载体,需求快速增加,国内光电缆头部 厂商具有性价比高、服务能力强等优势,海缆业务持续推进。光伏和储 能领域,IDC 上游 UPS 电源厂商向光伏逆变器和储能变流器领域切入, 部分公司通过并购方式进入新能源领域,IDC 及基站温控公司拓展下游 储能应用场景。
运营商开支结构变化,有线算力网络占比提升5G 基站达 170 万,资本开支倾向云网融合
5G 发牌 3 年,国内累积建站达 170 万。根据 GSA 数据,截至 22 年 2 月底,全球 146 个国家/地区的 489 家运营商已经投资 5G。国内运营商 坚持 5G 建设适度超前,通过共建共享加快部署,根据工信部数据,截 至 2022 年 5 月末,5G 基站总数达 170 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 16.7%, 22 年以来新建 5G 基站 27.5 万个。工信部规划 2025 年每万人拥有 5G 基站数达到 26 个,对应 5G 基站总数约为 364 万个,则未来四年年均 新增 5G 基站约 60 万个,22 年为 5G 宏基站建设高峰期,预计 5G 基站 总数突破 200 万。经过三年规模化建设,国内 5G 网络具备了规模商用 的条件,运营商将加大应用领域的孵化,下一步建设有望从政策驱动向 应用驱动转变。
5G 投资趋稳,资本开支倾向云网融合。2019-2021 年,国内三大运营 商加大 5G 建设方面投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 5G 上的 投资金额分别达到了 865 亿元、3171 亿元、736 亿元,三年总投资共计 4772 亿元。2022 年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总量平稳,强化精准投资和投资效率,结构上向云网领域倾斜。根据运营商公开信息,中国移动预计 2022 年资本开支 1852 亿元,同比增长 0.87%,其中 5G 投资 1100 亿 元,同比下滑 3.51%,算力网络资本开支 480 亿元;中国电信 2022 年 资本开支预算 930 亿元,同比增长 7.24%,其中 5G 投资 340 亿元,同 比下降 10.5%,产业数字化投资 279 亿元,同比增长 62%,占比提升至 30%。
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增速稳定,中兴份额提升。Dell’Oro Group 数据显示, 2022Q1 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同比增长 4%-5%,华为市场份额为 26%,全 球第一大通信设备商地位持续巩固,中兴占比上升至 12%,其以运营商 业务为基础,积极开拓多元化产品服务,近年来在运营商服务器招标中 优势逐步凸显,根据 IDC 数据,中兴 2021 年 x86 服务器发货量和收入 均为第一,发货量约占电信领域 30%+,海外市场通过 4G 改造、5G 新 建等机会,营收同比增长 9.1%。公司通过自研芯片等措施持续优化成本 结构,随着前期投入成本进一步摊销,盈利能力将逐步向上,国内市场 占比预计稳步上升,同时美国合规观察期结束、疫情缓解等利好因素下, 海外业务有望逐步回暖。
光纤光缆供需改善,景气回升好于预期
光纤光缆过剩产能出清,供需格局改善。中国光纤光缆需求约占全球一 半,2018 年开始由于光纤入户达到高峰,家庭宽带建设与 4G 建设基本 完成,而 5G 规模建设尚未开启,运营商对光纤光缆需求明显放缓,集 采价格阶梯式下行,厂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经历了近 3 年的市场调 整期后,行业内落后产能出清。2021 年上半年在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 涨的情况下,部分厂商几乎都在亏损供货。随着 2021 年下半年中移动 招标需求回升,以及集采方案的最优价法,引入价格与原材料的联动机 制,其光缆集采价格成为行业风向标,后来也被中国电信采用。从招标 结果来看,光纤五巨头棒纤缆一体化竞争优势凸显,不断优化光棒、光 纤及光缆生产工艺,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优化生产效率及成本结构,同 时持续投入资金研发 G.654E 和 OM5 系列等新型光纤。
海外光缆市场占比提升,成为国内厂商新的增长点。疫情提高宽带网络 需求,全球 5G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带动光纤光缆市场增长。根据 CRU 数据,2022 年中国市场的光纤光缆需求预计为 2.61 亿芯公里,同比增 长 6.5%,2021-2026 年光缆需求量 CAGR 为 2.9%。在 5G 和 FTTX 需 求带动下,海外光缆市场占比有望超 50%,西欧地区 2021 年光缆需求 量同比增长 11.3%,美国光缆需求量将同比增长 11.4%,2022 年增速有 望达到 12.7%。在国内产能过剩时期,国内巨头厂商加大海外市场拓展, 通过合资或独资新建工厂,收购当地企业,输出技术和管理等形式,提 高竞争力。2021 年长飞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超 30%,同比增长 46.8%, 亨通海外业务同比增长 105.1%,我们预计其光纤光缆海外收入占比也 在 30%左右。中天参与英国电信旗下 Openreach 在英国开展的“全光” (FTTP) 宽带和以太网项目。
中国移动光纤光缆量价齐升,招标评分降低价格权重。2021 年中国移 动普通光缆规模为1.432亿芯公里,同比增长20%,较2019年增长36%。 2021 年中国移动招投标规则有所调整,一是评标办法上价格评分权重由 50%降至 40%,同时引入向下引导中间价法;技术评分权重由 20%提升 至 30%,二是引入普通光缆价格联动机制,中标厂商可上调产品价格, 规则调整为合理报价和竞争提供良好基础,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电信市场光纤从 G.652D 向 G.654.E 升级,特种光缆价值量大幅提升。 G.652D 光纤是通信长途干线中所使用的主流光纤,目前应用较成熟, 成本较低,已敷设光纤光缆中占比超过 95%。随着全球互联网流量快速 持续增长,信息传输朝更大容量、更高速率、更长中继与传输距离方向 迈进。从超高速传输技术发展来看,G.652D 其非线性效应和链路损耗成为主要限制因素,而新型 G.654.E 光纤因具有超大有效面积、超低损 耗、超强抗弯性能,成为了 400G/800G 超高速传输技术的首选。从运 营商招标的价格来看,G.654.E 光缆每芯公里单价是 G.652D 普通光缆 的 4 倍以上,产品升级将带动价值量的提升。
光棒在产业链中价值量最高,建议关注长飞、亨通和中天。光棒-光纤\x02光缆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占比大约为 70%、20%和 10%。光棒行业门槛 高,具有技术难度大、 扩产周期长、前期投资规模大等特点,光棒扩产 周期一般在 2 年以上,光纤光缆半年即可。光棒曾经是国内企业的薄弱 环节,为提升自身盈利能力以及运营商招投标评分的侧重,国内头部光 纤光缆公司向上游光棒延伸,国内厂家通过技术引进、研发投入,光纤 预制棒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国内光棒产能已经可满足自身需求,部 分厂商海外出口。
运营商 C 端回暖,B 端业务成为增长引擎
5G 用户加速渗透,移动 ARPU 值回升。根据公司公告,截至 22 年 4 月三大运营商累计 5G 用户数达到 8.69 亿户(中国移动 4.77 亿户、中 国电信 2.17 亿户、中国联通 1.75 亿户),5G 用户渗透率超过 50%,2021 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移动 ARPU 值分别为 48.8 元/户/月、 45 元/户/月、43.9 元/户/月,同比提升 2.95/4.17/4.28pct,随着提速降 费政策收敛,向特定用户精准实施转变,运营商ARPU值逐步趋稳回暖, 传统业务有望稳步提升。
新兴业务加速发展,公有云市场份额提升。2021 年三大运营商业绩表现 良好,B 端政企或产业互联网业务占整体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22Q1 营收增速提升,折旧摊销和运维成本差异导致业绩分化。运营商云业务 发展增速高于互联网厂商,21 年移动云、天翼云、联通云营收分别为 242 亿元/279 元/16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14%/102%/46%。根据 IDC 数据,2021H2 中国公有云市场中,天翼云 IaaS 市场份额为 10.3%,同 比增长 1.5%,移动云 IaaS+PaaS 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同比增速 137.8%, 联通云在 21Q4 公有云市场中收入同比增速位列第一。运营商有望凭借自身云网协同资源优势及政企金融客户优势,持续拓展云业务。
低估值高分红,资产配臵价值凸显。国内三大运营商整体 PB 低于海外 运营商平均水平,截至 2022 年 6 月 29 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 信 A 股 PB 分别为 1.05/0.71/0.79,港股 PB 分别为 0.66/0.28/0.45,低 于美国三大运营商 AT&T(0.89)、Verizon(2.55)、T-Mobile(2.41) 平均,价值被低估。三大运营商现金分红力度较大,比率维持 40%以上, 并有进一步加大分红力度的计划,随着行业运营数据向好,资产配臵价 值有望提升。
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关注云产业链
数字经济发展带动信息基建投资。数字经济是自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 又一重要的经济形态,是全球各国发展方向。我国数字经济正逐步转向 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7.8%,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 10%,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 和影响力。数字经济发展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其中产业数字化转型需 要大量云端需求,将带动云资本开支的持续增长。
云资本开支回暖。海外云计算头部厂商资本开支自 20Q3 以来快速增长, 22Q1 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FB)合计资本支出约 350 亿美元,同比 增长 32.20%,亚马逊、谷歌均表示将继续增加资本支出,Meta 预计 2022 年资本支出提升至 290-340 亿元,同比增幅超过 60%。国内互联网厂商 BAT 资本开支 21Q4 为 251.51 亿元,同比增速回升至 50.55%,22Q1 达到 181.51 亿元,同比增长 18.73%,预计 5G 应用发展提升流量需求,叠加疫情催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利好因素,云计算需求有望回升,Dell’ Oro 预计 2022 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同比增幅达 17%。
数据中心规模稳定增长,供给侧结构改善。根据信通院数据,全球数据 中心市场规模增速平稳,2021 年为 9.8%,中国市场增速高于全球,2021 年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 520 万架,同比增速约 30%,其中大型规 模以上机架数量达到 420 万架,占比突破 80%,市场规模达到 1500 亿 元,预计在数字经济、东数西算等政策助力以及下游互联网行业需求复 苏、金融、制造等传统行业信息化转型推动下,IDC 需求规模将持续增 长。从竞争格局看,22Q1 板块标的业绩表现分化,PUE 指标趋严及东 数西算政策优化国内 IDC 布局,东部一线城市能耗指标缩紧、IDC 资源 价值量提升,在一线城市周边地区有布局且 PUE 管控能力强的龙头厂商 竞争力更强,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供给侧结构有望改善。
上游设备增速回升,前瞻指标持续向好。根据 IDC 数据,2021 年全球 服务器出货量 1353.9 万台,同比增长 6.9%,市场规模达 992.2 亿美元, 同比增长 6.4%,增速较 2020 年均明显提升。2022Q1 全球以太网交换 机市场收入达到 7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7%,其中数据中心交换机收 入同比增长 20.8%,高速 200/400GbE 交换机市场显著增长,收入同比 增加 35.6%,端口出货量环比增长 78.6%。信骅科技是全球最大的 BMC 厂商,其营收增速可作为服务器出货量跟踪的前瞻指标,2021 年 8 月以 来,信骅科技月度营收向好,8 月至 12 月月平均增速超过 50%。2022 年 1-5 月延续较高增速,5 月实现营收 4.66 亿新台币,同比+52.7%, 环比+2.5%,反映下游服务器行业景气度提升。
中国市场表现强劲,国产替代加速。IDC 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服务器 市场销售额达 250.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7%,增速领先全球,全球市 场占比提升至 25.3%,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达到 424.7 亿美元。22Q1 中国交换机市场同比增长 22.8%,增速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从竞争格局 上看,华为 21 年出售 x86 服务器业务,市场份额显著下降,中国 x86 服务器市占率大幅降至 5.9%,新华三市占率提高至 13.7%,位列第二。 从三大运营商 2022 年集采结果看,国产服务器中标比例提升,中兴中 标份额均为第一,上升趋势明显。交换机方面,22Q1 全球以太网交换 机市场中,华为市占率为 7.50%,新华三提升至 5.6%。国内交换机市 场,21Q4新华三在400G/200G交换机市场份额高达48.4%,持续领先。
国内光模块厂商优势稳固。国内市场快速发展,整体需求占据了全球过 半。凭借精密设计和规模制造优势,产品性价比突出,中国已经成为光 模块需求和制造中心,全球产值也在向国内集中。根据 LightCounting 报告,2021 年中国光模块厂商保持优势,旭创科技与 II-VI(收购了光模 块龙头 Finisar)并列第 1 名,前十大厂商中占据 5 家。建议积极关注国 内龙头光模块厂商中际旭创、新易盛和光迅科技,上游芯片和器件厂商 天孚通信、仕佳光子和太辰光,硅光赛道博创科技等。
光器件厂商开辟第二成长曲线。国内光器件公司例如天孚通信、光库科 技、太辰光等原主要以光通信为下游应用方向。随着光学领域应用范围 领域拓宽,下游例如 VR/AR、激光雷达等新应用需求逐步起量,有望开 辟国内光器件公司除光通信业务外的第二成长曲线,类比海外光器件龙 头厂商 lumentum、Finisar 等,也开拓了多个非通信的下游行业应用领 域。目前,天孚通信在医疗和汽车激光雷达领域已有相关布局。光库科 技的隔离器等光学器件已在激光雷达领域得到应用,此外铌酸锂国产化 项目也在稳步推进,有望推动公司业务快速增长。
物联网高景气,本土厂商全球份额过半5G 驱动物联网连接数增长
全球物联网连接数稳步增长,5G 成为主要增长动力。根据 IoT Analytics 数据,2021 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达到 122 亿,同比增长 8%,预计 22 年增速将回升至 18%,连接数达到 144 亿,随着芯片供应紧张缓解及下 游应用需求增长,2025 年物联网连接设备数将突破 270 亿,2021-2025 年 CAGR 达到 22%,物联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分制式来看,5G 将成 为下一阶段物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21-2025 年 5G 连接数 CAGR 为 159%,同时 NB-IoT 连接数 2021 年同比增长 61%,随着其在水和燃 气计量等领域应用扩大,带动 LPWA 连接数 2021-2025 年年均增长 34%, 预计随着传统 2G/3G 退网,5G 和 LPWA 将成为物联网主流技术。(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中国物联网规模全球领先,政策持续助力发展。根据工信部和中国互联 网协会数据,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 2016-2020 年 CAGR 约 16%,截至 2022 年 4 月末,三大运营商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 15.6 亿户,预计 2025 年国内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将增长至 80 亿。GSMA 数据显示中国 2021 年新增 5G 连接数超过 2.85 亿,占全球 5G 连接数的 75%,预计 2025 年将增长至 8.92 亿,占总连接数比重超过 50%。物联网行业发展受到 国家政策支持鼓励,2019 年以来,工信部陆续制定《物联网新型基础设 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 规划》、《2021 年物联网示范项目》等政策,推动存量 2G/3G 物联网业 务向 NB-IoT/4G/5G 网络迁移,加快物联网在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智 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应用。
本土模组厂商份额提升,汽车智能化拓展价值空间
通信模组率先受益,5G 与车载模组快速发展。作为连接物联网感知层 与传输层的关键部件,通信蜂窝模组充分受益物联网高景气,出货量持 续增长,根据 Counterpoint 数据,2021 年全球蜂窝物联网模组出货量 约 4.21 亿片,同比增长 59%,预计 2030 年将超过 12 亿,CAGR 达到 12%。分制式来看,5G、NB-IoT 和 4G Cat1 成为主要驱动力,其中 5G 增速最高,带动模组价值量整体提高,拉动行业收入增长,2021 年全球 蜂窝物联网模组收入同比增长 57%,21Q4 同比增速达到 58%,其中 5G (yoy+324%)和 4G Cat1(yoy+105%)增速最快,5G 模组收入占比 接近 25%,预计 2028 年出货量超过 4G 成为主要产品,。从应用场景看, 汽车、路由器/CPE、工业、PC 和 POS 是蜂窝模组前五大应用场景,未来 5G 将优先用于工业 4.0、CPE 及汽车应用。
国产厂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发力车载与 FWA 领域。Counterpoint 数 据显示,21Q4 蜂窝物联网模组市场,国内厂商移远通信、广和通(含 锐凌无线)、美格智能位列前三,合计比例超过 40%。本土模组企业业 绩普遍提升,22Q1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 53.95%、86.25%, 规模效应逐步显现,盈利能力持续改善。车载与 FWA 成为国内厂商重 点布局领域,有望成为业绩增长主要动力。根据佐思汽研数据,2021 年全球车载无线通信模组出货量约 5320 万片,中国占比约 27%,市场 规模约 32 亿元,随着 T-Box 通信单元向 4G+V2X、5G、5G+V2X 等集 成模组演进,单车价值量提升,搭载 5G 和 C-V2X 车型量产上市,市场 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 2025 年全球出货量达 1.08 亿片,其中中国增长 至 2654 万片,市场规模突破 90 亿元。
FWA 方面,海外市场受疫情及 5G 网络建设增强影响,叠加位臵地形因素导致光纤布局有限,5GFWA 需求旺盛,根据 5G 物联网产业联盟预测,2025 年全球 5G CPE 市场规 模扩大至 600 亿元,出货量达 1.2 亿台,2020-2025年CAGR 为109.13%。
上游赛道实现国产化突破
基带芯片高通领先,国产厂商快速崛起。物联网高速发展扩大上游基带 芯片需求,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中国成为物联网芯片主要市场,2021 年占比约 40%,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 2022 年市场规模达 857 亿元,2024 年有望突破千亿。随着基带芯片下游市场向中国迁移,以及部分海外基 带厂商由于研发成本高昂和中国市场开拓失败而放弃基带芯片业务,国 产芯片厂商崛起,2021年Q4,全球蜂窝物联网芯片出货量同比增长 57%, 5G 成为主要增长动力,芯片出货量同比增长 392%,4G Cat1 同比增长 154%。从厂商分布看,高通延续主导地位,出货份额接近 38%,其中 5G 全球领先本土厂商紫光展锐和翱捷科技凭借 4G 和 NB-IoT 产品增长 市场份额上升,分别以 26.1%、10.4%的市占率位于二、三位。
应用场景拓宽,上游晶振需求增长。石英晶振广泛应用于各类对频率控 制稳定的电子产品,如通讯及网络设备、汽车电子、智能家居、可穿戴 设备、工业等多层次应用。根据 CS&A 数据,2020 年石英晶振市场受 疫情影响,供应紧张,晶振产品价格上升,全球市场规模达到 34.46 亿 美元,同比增长 13.32%。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数据,预计 2025 年晶振 市场供需缺口扩大至 1000 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5G 催化小型化、高基频晶振需求,车规晶振加速发展。随着下游智能 电子产品、移动终端等产品向便携化、小型化发展,石英晶振等电子元 器件需要适应其小型化发展的工艺要求,同时随着5G和WiFi6 的发展, 高容量高速传输要求电路基频不断提升,SMD 封装模式晶振具有尺寸小、 易贴装、高频特性好、抗震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等特点,逐渐成为 市场主流。由于电子产品对晶振精度要求不断提升,TCXO、VCXO、 OXCO 等高端晶振需求扩大。从应用领域看,根据台湾晶技数据,汽车 成为晶振需求增长主要动力,21-24 年 CAGR 达到 30%,汽车智能化、 网联化发展趋势下,晶振应用覆盖 GPS、车载摄像头、雷达、ADAS 等多领域,每台新能源汽车大约需要 100-150 只晶振,相较传统经济型汽 车 30-40 颗单车配臵数量翻倍增长。
本土厂商崛起,高端晶振国产替代突破。日本是石英晶振传统制造强国, 2010 年起中国台湾厂商凭借产量优势崛起,大陆厂商以低成本占据中低端市 场,国内中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目前,全球石英晶振厂商主要集中在日 本、美国、中国台湾及大陆,根据 CS&A 数据,2020 年台湾晶技以 11.06% 市占率位列第一,日本厂商 Epson(10.74%)、NDK(9.32%)、KCD (9.29%)、KDS(6.07%)分列二至五位,合计占比 35.42%。本土厂 商正在突破高端产品壁垒,实现国产替代,技术方面,光刻工艺是高端 晶振关键壁垒,需要光刻机等高端设备支持,国内厂商泰晶科技已成功 掌握工艺并实现量产,成为高通全球范围内少数几家通过 1612 超小尺 寸及 2016 热敏产品验证的晶体供应商。
车载方面,日本 NDK 全球份额 领先, 2020 年 占比为 55%,泰晶科技完成 高通车载平台 对应 38.4MHz2016/76.8MHz1612 车规等级 TSXmini-spec 释放,预计 22Q2 送样测试,已对接东风集团、比亚迪、LG、宁德时代、经纬恒润等主流 客户。(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通信视角下看好汽车智能化三个方向电动化+智能化驱动连接器需求增长
连接器是电子电路沟通桥梁。连接器通过独立或与线缆一起,为器件、 组件、设备、子系统之间传输电流或光信号,保持各系统之间不发生信 号失真和能量损失的变化,是构成整个完整系统连接所必需的基础元件。 连接器行业上游原材料包括有色金属、塑胶原料等,下游覆盖汽车、通 信、计算机等消费电子、工业、交通等领域,其中汽车是主要应用场景, 近年来市场占比约 22%-24%,汽车连接器广泛应用于动力系统、车身 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安全系统、车载设备等方面,以电连接器和射频 连接器为主。
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驱动高压连接器需求。根据乘联会数据,全球新 能源汽车 2021 年销量达 658 万辆,2012-2021 年 CAGR 为 57.55%, 高于汽车销量增速,22 年 1-4 月渗透率突破 10%。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22 年 5 月渗透率达到 24%,预计随着疫情缓解,物流及供应链 逐步通畅,以及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推行,新能源汽车产销将进 一步提升,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新能源汽车销量 2025 年超过 1000 万,5 年 CAGR 接近 50%,占全球比重约 50%。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 新能源汽车增加了电驱动系统,工作电压从传统的 14V 升至 300V-600V, 大三电与小三电对高压连接器数量及性能要求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单 车运用 800-1000 个连接器,纯电动乘用车单车价值量达到 3000-5000 元,纯电动商用车为 8000-10000 元,相较传统燃油车量价成倍提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高压连接器需求将高速增长。
补能成新能源车关键,充换电拓展高压连接器市场。电动汽车补能有充 换电两种模式。与充电模式相比,换电模式具有方便快捷、对电网功率 压力较小等优势。截至 2022 年 4 月全国共有换电站 1480 座,GGII 预 计 2025 年中国换电站数量将突破 2 万座,2022 年 1-4 月新能源汽车换 电车型共计销售 4.2 万辆,同比增长 5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换电车型 销量约为 3.9 万辆,同比增长 45%,蔚来销量占比达到 78%,专用车换 电车型销售 2674 辆,同比增长超 17 倍,随着电池成本下降,电动车辆 保有量提升,换电模式经济性将逐步体现,艾瑞咨询预测 2025 年新能 源换电汽车销量达 192 万辆,渗透率达到 19%。随着新能源汽车换电模 式应用试点等政策推进及车厂相关布局开展,换电连接器有望成为行业 标配。
目前换电连接器乘用车及商用车单车价值分别为 500-1200 元、 2500-3000 元,换电方案普及将大幅提升电动车连接器整体市场规模。 同时,随着充电配套设施完善、800V 高压平台提升周边部件单车价值 量等因素,高压连接器规模有望扩大
汽车智能化中期成长潜力大,高速高频连接器需求增长。IDC 预计 2024 年全球 L1-L5 级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达 5425 万辆,2020-2024 年 CAGR 达 18.3%。我国自动驾驶正处于 L2 向 L3 演变阶段,IDC 数据显示 22Q1 国内 L2 级自动驾驶在乘用车市场新车渗透率达到 23.2%,其中新能源 车市场达到 35%,新能源车快速渗透及相关政策出台将进一步带动汽车 智能化发展,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2025 年 L2 级和 L3 级新车销量占比达到 50%,2030 年超过 70%。
汽车智能化驱动电子电 气架构变革,车载以太网成为高速总线必然趋势,数据高速传输系统应 用扩展至车载网络、信息娱乐、安全三大场景,数据的传输速率由 150Mbps 升至 24Gbps,提高连接器传输速率、抗电磁干扰能力等要求。 以 Fakra、Mini-Fakra 为代表的车载射频连接器和车载以太网连接器成 为主流解决方案,应用于摄像头、传感器、广播天线、GPS、蓝牙、信 息娱乐系统、导航与驾驶辅助系统等领域,随着汽车架构升级和多传感 器融合趋势,车载高速连接器单车用量和价值将显著提升。
海外巨头主导,市场集中度持续上升。连接器产业链全球化和分工专业 化特征突出,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技术、客户、市场、规模化与自动 化制造等行业壁垒较高。欧美、日本连接器厂商由于研发资金充足及多 年技术沉淀,在产品质量和产业规模上均具有较大优势,在高性能专业 型连接器产品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目前全球范围内 连接器市场逐渐呈现集中化趋势,2015-2020 年全球 CR10 份额整体不 断上升,2020 年达 60.8%,同比提高 0.6pct,海外龙头泰科、安费诺营 收规模相较国内厂商更大,毛利率和净利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汽车连 接器由于技术要求更高,产业集群效应显著,集中度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前十大厂商 2019 年市场份额合计 86.5%,泰科市占率高达 39.1%。
连接器厂商营收增速加快,定增扩产突破产能瓶颈。汽车连接器板块近 两年业绩增速加快,2021 年实现整体营收 130.80 亿元,同比增长 30.80%,净利润 11.51 亿元,同比增长 16.32%,2022Q1 受疫情对生 产交付及下游订单影响,业绩增速放缓,整体营收 32.99 亿元,同比增 长 20.55%,净利润 3.16 亿元,同比增长 12.86%。板块内多数上市企 业实现业绩增长。盈利能力方面,2021 年板块综合毛利率 25.61%,同 比下滑 3.17pct,22Q1 环比提升 3.14pct 至 26.35%,随着各厂商备货 及价格传导措施效果显现,季度环比回升,成本压力逐步缓解。从产业 链调研情况看,连接器厂商汽车订单普遍饱满,瑞可达、鼎通科技等多 家上市公司开展定增,扩大产能满足下游需求。
控制器是汽车智能化核心,开启国产化进程
终端创新驱动智能控制器市场扩容。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9 年全球智能控制器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5万亿美元,2015-2019年CAGR 为 5.9%,预计 2024 年突破 2 万亿美元。中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 2019 年达到 2.15 万亿元,2015-2019 年 CAGR 为 16.5%,高于全球平均增 速,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3.8 万亿元。从下游应用分布来看,终端创新 率先在家电和电动工具领域展开,细分领域市场空间持续增长,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7 年家电和电动工具分别占比 13.7%和 12.9%, 均达到千亿市场规模。
汽车是智能控制器最大细分应用市场,功能的丰富带动市场规模增长。 除家电和电动工具外,汽车是智能控制器行业重要的下游应用领域之一, 根据 Frost & Sullivan 的数据,全球智能控制器市场中,汽车约占比 25%。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电动化的创新,智能控制器在汽车应用愈加广泛。从 乘用车来看,低端车型每车需使用 20~30 个 MCU,主流车型每车需使 用 60~70 个 MCU,高端车型每车甚至需 110 以上个 MCU。新增功能将 带动 MCU 数量的提升。MCU 是 ECU(汽车电子控制单元)重要组成 单元,ECU 的用量也在逐年提升,带动市场规模的稳步增长。
汽车 E/E 架构集中式演进,重塑供应链格局。面对 ECU 用量提升,主 机厂倾向集中升级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A),其中硬件部分将从分布式 向域控制/中央集中式发展。博世整车电子电气架构路线图包括分布式、 集中式和中央计算式三大结构,未来智能汽车将分为多媒体(信息娱乐) 域、车身域、动力总成域、底盘域和辅助/自动驾驶域五大域系统。集成 化设计可以降低算力冗余要求大幅降低整车线束长度。
软件定义汽车时 代,我们认为对汽车产业链有以下几点影响:一是汽车电气化发展给国 内整车厂带来新的机会,有望加速国内汽车零配件产业链体系的培育。 二是汽车架构的变化以及缺芯的影响有望打破传统 tier1 供应格局,整车 厂倾向直接与零配件厂商联系从而保障供应安全。三是将软件独立为核 心的零部件产品,汽车软件和硬件的耦合度逐渐降低,具有汽车软件研 发实力的企业将迎来价值重估。(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科博达:国内汽车控制器龙头,兼备软硬件开发实力。公司 2003 年创 立于上海浦东,专注于汽车智能电子控制领域,具备软硬件开发能力,满足 汽车客户定制化需求。公司从车灯控制器起家,深度绑定大众体系客户。 2020 年实现营收 29.14 亿,同比持平。由于疫情和汽车缺芯导致的全球汽 车供应链紧张,22Q1 营收小幅下滑 2.76%,上游原材料涨价以及加大研发 投入等影响下,净利润同比下滑 24.67%。随着汽车芯片短缺缓解,整车厂 排产恢复,以及公司新客户新产品的不断放量,业绩有望进入高成长期。
产品矩阵逐步丰富,客户体系从 1 向 N 延伸。公司在汽车灯控领域已经 做到全球领先水平,电机控制、车载电子以及能源管理系统等新业务也 逐步放量,单车 ASP 有望提升。客户方面,公司深度绑定大众体系,来 自大众体系客户营收达到 70-80%左右,近年来也在推进客户全球化市 场战略,已先后拓展到奔驰、宝马、通用、福特、雷诺、日产、PSA 等 全球知名客户。2021 年公司重点推广产品在丰田体系的应用,建立与丰田体系的业务渠道,有望成为丰田的全球供应商。目前,公司与日本斯 坦雷合作,获得铃木辅助光源控制器定点项目。
和而泰:汽车控制器客户开拓顺利。公司坚持大客户战略,前五大客户 营收占比常年维持近 60%。汽车产业链具有壁垒高,稳定性和订单可见 度好等特点,大客户战略帮助公司形成标准化流程体系,有利于客户验 厂导入。公司已通过全球高端知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博格华纳、尼得科以 及国内新势力整车厂商的审核并建立合作关系,中标了博格华纳、尼得 科等客户的多个平台级项目订单,根据客户项目规划,预计项目订单累 计约 80 亿元,项目周期为 6-8 年,涉及奔驰、宝马、吉利、奥迪、大众 等多个终端汽车品牌。未来随着产品交付落地以及在客户份额提升,公 司汽车控制器业务有望高速增长,成为公司成长重要一极。
北斗三代组网完成,车载高精度导航新市场
北斗产业链价值向下游转移,高精度定位市场加速扩张。卫星导航与位 臵服务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基础器件、基础软件等,中游主要包括 GNSS 接收器等各类终端及系统集成产品,下游是基于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及运 营服务环节。国内随着“新基建”发展带动及北斗相关政策出台,物联 网、车联网等传统与新兴领域北斗融合创新应用不断发展,产值近年来 呈现向下游应用转移趋势,2020 年下游运营服务产值占比上升至 46.6%。 根据 GSA 数据,2019-2029 年交通成为最大应用场景,主要来自车内 导航系统(IVS)和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ADAS)。高精度定位是卫星 导航系统应用中利润最为丰厚的细分领域,近年来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2021 年国内市场产值约 152 亿元,同比增长 33.25%,增速远高于行业 平均,根据艾媒咨询预测,2025 年市场规模突破 826 亿元。
汽车智能化加速,位臵感知要求升级。自动驾驶系统划分为感知、决策 和执行层,定位技术基于传感器提供信息,使车辆准确感知自身在全局 环境中的相对位臵,是自动驾驶基础环节,高级别自动驾驶需要厘米级 高精度及高频低延迟的定位系统以保证后续行驶路线的安全可靠,高精 度定位技术成为实现 L3 以上自动驾驶的核心关键。目前自动驾驶发展 演化出三条技术路线,分别是以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为代表的“谷歌派” 单车智能路线,以视觉感知和影子模式为代表的“特斯拉派”单车智能 路线,以及在网联化方面突破,通过路侧智能替代部分车侧职能的车路 协同路线,除了特斯拉路线以外,“谷歌派”和车路协同均对高精度地图 和高精度定位提出要求。
GNSS+IMU 优势互补,成为高精组合导航定位主流方案。自动驾驶定 位按技术原理可分为信号定位(GNSS)、航迹推算(IMU)及环境特征 匹配三类,各具优劣,融合定位实现优势互补,其中 GNSS 和 IMU 组 合定位较为典型。GNSS 更新频率低,延迟达 100ms,不足以支撑实时 位臵更新,IMU 更新频率>100Hz,延时<10ms,弥补 GNSS 实时性 缺陷,两者结合实现应用场景和定位精度互补,大幅提升定位系统精确度。2021 年以来各主机厂相继推出 10 多款搭载高精度定位技术的车型, 如小鹏 P5、蔚来 ET7、哪吒 U Pro、埃安 V Plus、埃安 LX Plus、长城 机甲龙、北汽极狐阿尔法 S Hi 版等,高精度组合导航定位有望成为 L3+ 自动驾驶标配。
通信+新能源,顺应碳中和变革全球光伏风电装机规模持续增长
多国制定可再生能源规划目标,能源结构转型加速。IRENA 在《2022 年世界能源转型展望》中指出,2030 年前实现碳排放大幅下降需要将可 再生能源发电份额提升至 65%,意味着到 2030 年前每年新增 800GW 可再生能源,到 2050 年,可再生能源将帮助电力领域实现 90%脱碳。 能源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共识,截至 2021 年 11 月,已有 177 个国家正考 虑净零目标,当前全球化石燃料价格上涨、战争、疫情等因素导致能源 供给紧缺提高了清洁能源转型必要性,可再生能源关键作用凸显。欧美 等多国加大可再生能源规划力度,能源结构加速转型。
光伏风电增长强劲,中国新增容量全球领先。根据 IRENA 数据,截至 2021 年末,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为 3064GW,同比增长 9.1%,其 中水电装机总量占比 40%,太阳能和风能分别为占比达到 28%、27%,太阳能装机量同比增速 19%,居首位,其次是风能,增长 13%。2021 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共增加 257GW,其中风光新增装机容量占比达到 88%。从地区分布看,2021 年新增装机容量中 60%来自亚洲,其中中 国新增装机容量 121GW,是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最大来源,欧 洲及北美分列二三位,分别新增 39GW、38GW。预计到 2030 年新增 8000GW 可再生能源发电,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5200GW, 是 2021 年的 5.4 倍,陆上风电装机容量增加 3000GW,海上风电增加 到 380GW。
海缆景气持续上行,龙头市场地位稳固
沿海各省规划目标清晰,十四五末国内海风电累积装机有望较 2021 年 底翻倍。我国将主要在广东、江苏、 福建、浙江、山东、辽宁和广西等 地区开发海上风电,重点开发 7 个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广东省海上风电 资源丰富,预计在十四五将新增装机 17GW,为国内新增装机量最多的 省份。根据不同省份规划安排,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将新增近 50GW 的招标,较 2021 年底累积装机量 26.45GW 有显著增长。海上风 电行业正在从政策驱动进入市场化需求驱动的发展新阶段。
技术创新驱动成本下降,海风电平价趋势下产业规模空间广阔。政策对 海上风电“平价上网”项目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引导海上风电产业链 各环节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投资及发电成本,助力 平稳过渡。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数据显示,2010-2020 年,我 国海上风电度电成本的降幅接近 53%。未来几年是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创 新和变革的关键期,新型大容量机组的应用,专业化施工船舶和设备的 投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的普及等,都将带动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下降。,国 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将有望稳步提升。
国补退潮后,新一轮海缆招标重启。2021 年受抢装潮影响,2021H1 海 缆招标几乎停滞,直到 11 月份才重启新一轮海缆招标,对应多为 2022-2023 年项目。2022 年以来海上风电海缆招标项目陆续开展,根据 不完全统计,截止 6 月中旬已完成总包及海缆招标约 8.4GW,为海缆公 司未来发展提供空间。前期竞配的江苏新能大丰 85 万千瓦海上风电项 目群和三峡大丰 80 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群预计招标预计陆续启动。
国内厂商在手订单充裕,产能稳步释放。根据各公司公告,东方电缆在 2022Q1 在手订单 91.87 亿元,其中海缆系统 54.64 亿元,海洋工程 8.39 亿元。中天科技截至 2021 年底海洋业务在执行订单约 70 亿元。亨通光 电在手订单充足。头部公司现有订单充裕的前提下,也在逐步投放新产 能,充分满足长期发展需求。中天科技南海基地已投产,同时规划大丰 和东营海缆基地。东方电缆郭巨基地预计 2022 年满产,阳江基地预计 2023 年底投产,亨通在揭阳、射阳均有产能规划布局。
美欧加大光伏投入,跟踪支架渗透率提升
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及环境问题 日益突出,太阳能成为全球新能源的重要选择,2000 年德国颁布《可再 生能源法案》标志光伏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开始,政策成为光伏市场增长 的重要推力。全球光伏装机规模保持较高新增规模,IEA 统计数据显示, 2021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超过 175GW,同比增长 20.7%,累计装 机容量 942GW,同比增长 22.82%,中国光伏协会预测 2025 年全球光 伏新增装机有望超过 300GW,2030 年接近 370GW。从地区分布来看, 2010 年起全球光伏应用市场重心由欧洲转移至中、美、日市场,其中中 国 2021 年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分别为 54.88GW、308.31GW,连续七 年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常年保持稳定显著的增长,2021 年新增光伏装机 容量 26.9GW。
光伏跟踪支架提升发电效率,成为产业趋势。光伏支架是太阳能光伏系 统中为了支撑、固定、转动光伏组件而设计安装的特殊设备,作为整个 电站的“骨架”,起到支撑固定作用,确保光伏电站在各类复杂自然条件 下稳定、可靠运行 25 年以上。光伏支架占电站系统成本比重逐年提升, 2020 年达到 7.5%。
按照能否跟踪太阳转动,光伏支架可分为固定支架 和跟踪支架,其中固定支架主要包括最佳倾斜角固定式和固定可调式, 跟踪支架主要包括平单轴、斜单轴和双轴支架。与固定支架相比,跟踪 支架组件通常提升发电量 10%-25%,度电成本(LCOE)更低,在高直 射比、双面组件、大型地面集中式等电站项目的性价比更高。受益于跟 踪支架可靠性提升,造价成本降低,光伏平价上网趋势倒逼电站投资者 重视发电效率、双面组件不断推广应用等因素,跟踪支架在光伏支架中 比重将不断提升,有望成为未来大趋势。
美国是跟踪支架主要市场,中国市场渗透率有望提升。随着跟踪技术提 升、跟踪支架造价成本下降、光伏平价上网趋势以及集中式光伏电站占 比的提升,近年来跟踪支架的应用普及率越来越高,Wood Mackenzie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光伏跟踪支架出货量达 44GW,同比增长 26%。 从地区分布看,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跟踪支架市场,2020 年出货量达 22.36GW,同比增长 34%,占全球出货量的一半份额,亚太市场出货量 同比增长 44%至 6.8GW,份额位居第二,表现出较大发展潜力。
跟踪支架方案商市场集中度高,NEXTracker 领军企业。光伏跟踪支架 具有技术、标准认证、可融资性资质、客户认证和品牌等多种壁垒,进 入门槛较高,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Wood Mackenzie 数据显示,2020 年 CR10 达 91%,同比提升 2pct,CR5 为 69%,同比提升 1pct,其中 NEXTracker 市占率 29%,维持行业龙头地位,Array Technologies、 PV Hardware 分别以 17%和 9%的市占率位列二三位,国内厂商仅中信 博和 Nclave(天合光能子公司)上榜,占比分别为 8%和 4%。
由于各 厂商在跟踪支架产品环境适配性、渠道拓展和融资方对供应商要求方面 不同,各地区竞争格局有所差别,美国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2020 年 CR3 达到 78%,NEXTracker 和 Array 在欧美地区更具竞争优势,市占 率较高,而中信博等国内厂商在亚太、中东等地区市场份额更高。与美 国及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光伏跟踪支架渗透率较低,GTM 和 CPIA 数据显示,2019 年美国渗透率接近 70%,全球平均值约为 30%,而中 国市场为 16%,渗透率较低主要是由于竞价时代,国家竞价补贴对最低 保障收购小时数限制,多发的电补贴受限,跟踪支架的发电增益优势削 弱,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随着光伏补贴逐步退坡,能够提高发 电效率的跟踪支架具备较大的成长空间,预计 2025 年占比提升至 25% 以上。
意华股份:深度绑定核心客户,收购+定增完善光伏布局。子公司意华 新能源主要从事光伏支架配件代工业务,主要面向海外厂商, 20 年 11 月设立天津意华新能源,拓展国内市场,目前与 NEXTracker、GCS、 FTC、天合光能、正泰安能等国内外光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2021 年积极开拓了包括 Soltec、PVH 在内的新客户。意华新能源 19-21 年实现业绩 2.86 亿元,完成收购时业绩承诺,2021 年受上游钢材价格 及海运费用上涨等影响,盈利能力下滑,公司已通过与客户议价保证利 润,22 年以来钢材价格同比有所回落,预计随着钢材恢复供需平衡,盈 利能力有望回升。
21 年 7 月公司收购天津晟维新能源 51%股权并增资, 向光伏支架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晟维新能源目前在手订单近 300MW, 以固定支架为主,目标今年销售达到 800MW-1GW 且跟踪支架业务取得 突破。公司于 22 年 1 月公布定增预案,拟募资 10.77 亿元扩张光伏支 架业务,主要用于核心部件生产基地建设、光伏跟踪支架控制器量产及 BIPV 厂房、光伏屋顶等分布式光伏支架产品运用推广。
全球储能市场空间大,逆变器、温控打开新空间
储能变流器对应千亿规模市场。电化学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 分,是目前常见的储能方式之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力持续推 动储能市场增长。根据 BP 和 BNEF 数据,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储能系 统市场将达到 3560 亿元,其中国内将达到 1080 亿元。储能变流器属于 系统中核心部件,北极星电力网数据,储能系统中储能变流器(PCS) 成本占比约 10%-20%,我们预计储能变流器市场规模将对应在千亿左 右。
科华数据:国内储能变流器龙头企业,实现数据中心 UPS 电源向新能 源光伏和储能领域延伸。公司致力打造高可靠的光储专家,于 2020 年 荣获中国储能产业最具影响力企业,在光伏逆变器行业供货量达到全球 前十,2021 年助力南山电厂实现储能实现了“储能黑启动”、“储能辅助调 频”及“源荷储一体化”三位一体。2021 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业务同比增 速达到 85.39%。公司成立科华数能集团,在研发、市场、供应链、人 力等方面均加大投入,持续推动新能源及储能业务快速发展。
液冷温控是长期发展趋势。储能温控能将降低储能系统安全事故发生的 可能性,伴随着储能系统的增长而增长。电化学储能温控方式包括风冷、 液冷、电冷等方式,目前以风冷为主,液冷是长期发展趋势。风冷方案 相比液冷方案更成熟,但液冷方式电池单体温差更小,电池使用寿命更 长,此外散热系统更均匀,效率更高,在高储能环境下具备优势,但液 冷的成本投入相对较高。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 年储能温控设 备的价值量占比约为 3%,全球储能温控市场规模为5.6 亿元,预计2021 年将增长到 11.9 亿元,2025 年将增长至 84.6 亿元,2021-2025 年 CAGR 高达 72%。(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投资分析数字基建结构性机会,5G 引领终端创新,光通信景气回升。年初以来通信 指数震荡下行,主要受到整体市场调整、疫情、中美关系等多重因素影响, 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近期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市场情绪修复,疫情影响 下数字基建获得政策支持,我们看好行业下半年机会。2022 年运营商资本 开支规划同比保持增长,结构性变化明显,无线侧开支下降,云网融合与有 线传输占比大幅提升。
全球 5G 建设与疫情影响,提升了在线办公、教育等 线上经济发展,宽带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带动了投资的结构性变化,集中体现 在光纤光缆、交换设备、光模块器件三个细分领域景气回升,海外 CPE 出 货量高增长也印证了对宽带需求提升。分析三个细分领域,交换设备和光模 块海外需求旺盛,国内需求短期受到互联网反垄断政策影响,而光纤光缆市 场需求在全球范围形成共振,经历了三年的行业低迷期,落后产能出清,出 口业务成为国内巨头新增长点,21 年运营商招标价格量价齐升,我们预计 22 年招标仍有望好于市场预期。
AIOT 终端创新迭代,汽车智能化看好三个方向。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和网 联化技术的发展,终端创新进入百花齐放阶段,智能电动车(二轮、三轮、 四轮车)、智能家电、电动工具等为代表的终端产品迎来了大发展。智能终 端的计算单元(MCU 等为核心的智能控制器)和通信单元(基带芯片为核 心的蜂窝模组),随着智能终端创新、规模放量进入景气周期,由于中国厂 商的比较优势,海外产能不断向国内转移,中国模组龙头厂商在全球份额持 续提升,本土 MCU 芯片和基带芯片等上游厂商,逐步登陆资本市场,国产 替代空间广阔,芯片短缺缓解,模组成本端边际改善。
汽车是科技创新最具 价值载体之一,产业链规模大,我们将汽车智能化作为独立的研究方向,看 好与通信相关三个细分领域:汽车连接器、汽车控制器、高精度导航。三个 领域具备共同的特点:(1)该产品多领域应用,汽车是最大市场之一,通信 公司具备业务基础。(2)目前竞争格局,以海外巨头占主导,整车厂主动国 产化。(3)随着新能源车产业崛起、产业链变革的契机,国内厂商在成本、 供应能力和品质上竞争力开始凸显。
通信+新能源开辟厂商第二增长曲线。碳中和背景下,风电光伏储能装机量 持续高增长。通信产业链公司通过技术拓展或者并购方式切入新能源业务, 拓展业绩增长点,主要包括海缆、光伏逆变器和支架、以及储能变流器和温 控。海缆市场快速发展,海上风电、石油钻井平台等对海底电缆、光电复合 缆的需求快速增加。国内央补退出后,技术进步和设备下降带动海风电逐步 进入平价阶段。
年初以来行业招标,以及海缆价格好于市场预期。海缆竞争 格局来看,靠近海边的生产和交付要求,测试认证周期长,产品抗腐蚀抗拉 伸的技术要求,都决定市场呈现寡头竞争格局,目前国内中天和东方处于领 先地位,亨通快速崛起,与国外巨头产品相比国内头部公司性价比高、服务 能力强,持续看好国内龙头成长性。光伏逆变器和支架业务将受益于光伏装 机量增长和海外客户的订单向国内转移,储能温控也将成为数据中心温控供 应商的重要拓展方向。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以上就是关于有线pos机通讯,通信赋能车载与新能源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有线pos机通讯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