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宜收宝POS机 >白银一清pos机,一个圣人的 正文

白银一清pos机,一个圣人的

来源:正规POS机编辑:宜收宝POS机时间:2024-10-14 04:21:24

网上有很多关于白银一清pos机,一个圣人的圣人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白银一清pos机的圣人问题,今天乐刷官方代理商(www.zypos.cn)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圣人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圣人白银一清pos机

白银一清pos机,一个圣人的

白银一清pos机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白银一清pos机,一个圣人的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白银一清pos机,一个圣人的

本期节目的圣人文案有8000字,音频约28分钟的圣人时间为您讲述。

今天我想单独用一期节目来聊聊曾国藩一生的圣人财务状况,他到底是圣人一个清官还是贪官?他也收受“陋规”,也按照官场潜规则给别人送礼,圣人这难道不是圣人辱没了圣人的名声吗?为什么清朝官场贪墨成风,没有一个人能做到独善其身?我们仅仅从个人道德败坏来考量,圣人是圣人无力解释的,那到底是圣人什么样的制度安排,造成了这样的圣人局面呢?

要说曾国藩一生的财务状况,我们分成三部分来说,圣人第一部分是他12年的京官生涯;第二部分是他组建湘军帅兵征战的这段时间;最后是从他出任两江总督,一直到他死在总督任上的这最后12年。

▌穷京官

先来说他的京官生涯,1840~1852年,这12年的时间里,如果用一个字总结曾国藩的经济状况,那就是穷,有这么一个故事:

话说曾国藩在进京当官之前,和自己的亲戚们一一拜别。他有两个舅舅,大舅连房子都没有,住在山洞里。二舅虽然有房子,但也是东倒西歪的茅草房,两个人生活都非常的艰难。

曾国藩临走的时候,二舅送出几十里路,拉着他的手说,如果将来外甥你做了地方官,一定让我去给你当几天的伙夫,让舅舅这辈子也能吃上几天饱饭。曾国藩听着这话心里相当难过,眼泪都流出来了。

可是曾国藩进京为官多年,却完全没有能力接济他们,一直到舅舅贫病而死,都没能沾到这个外甥一丁点儿光。如果他不是对这两个舅舅毫无怜悯之心的话,那就是他真的是穷。

曾国藩入京为官翰林院检讨,相当于今天一个博士毕业生,被分配到国务院政策研究办公室当一个副处级研究员,帮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领导起草文件,虽然面子上很风光,但是工资收入却是非常低的。清代官员之穷,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曾国藩一年的俸禄是120多两银子,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200块钱。也就是说曾国藩年薪2万4,一个月的收入才有2000块钱。今天一个年轻人在北京拿这个收入,他要怎么活下来呢?

知道了他的收入,我们再来看他有哪些开支。

首先是住房,古代是等级社会,讲究体制的威严。作为朝廷命官,你的住房必须要符合官制威仪,你说和老百姓挤在一起,租个地下室凑合一下是绝对不行的。你再怎么也要住一个独门独户的四合院。于是曾国藩就租了一套中等还偏小的四合院,一年的租金都要160两。也就是说他一年的工资全部拿来租房子都还差40两。

其次,官场当然讲究社交,更何况京城之地全国精英都汇聚于此,基本上天天都有宴席,而且按照规矩,别人请你了你不能不去,而且你还得回请,否则你就不是圈子里的人。这些花销一年下来怎么也要100多两。

再有,买衣服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京官出入宫廷,穿着必须体面,这也是国家体制要求的,你再节俭,在官派威仪上也绝对不能含糊。而且我们经常看到电视上皇帝赏赐大臣黄马褂,顶戴花翎。

我们都以为是皇帝直接给实物,其实根本不是,只是赏赐给你穿戴的资格,完了你还要自己去买。一个双眼的孔雀花翎当时就要100多两银子,这可一点儿都不便宜。曾国藩入京为官第一年,花在衣服上的钱就500多两,这可不是因为他爱打扮,臭美,而是他不得不这样做。

所以我们就简单看下这几样大的开销,曾国藩的工资最多也就只能覆盖一个零头。这并不是他个人这样,而是所有的大清京官都是如此,当京官还得赔钱。那这么高的财政赤字怎么办呢?

在曾国藩点了翰林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请假回家,一方面当然是当官了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回去筹钱,筹集日后做官的资本。

怎么筹钱呢?就是登门拜客,作为新科进士翰林公,前途那是不可限量的。所以亲戚朋友,都会送上几两银子的贺礼。除此之外,就是各地官员,彼此都要在官场中生存,关系网当然重要,多个朋友多条路嘛,所以官员更愿意慷慨解囊。

最后,凡是湘乡老乡开的店铺,曾国藩都一概拜访到。在传统时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谁也不敢得罪新科大老爷,恭恭敬敬的把钱送上,这也算是赤裸裸的敛财了。

曾国藩走遍了湖南省,所有亲戚,知县知府衙门和湘乡县商人都拜会到了,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走了3000里路,总共筹集了1500两银子,相当于30万人民币,虽然已经不少了,但这远远不够他在京城这么多年开销的,又怎么办呢?那当然就要说到灰色收入了。

说起晚清的腐败,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冰敬”“碳敬”这些名目。清代地方官有的是办法搞到钱,但是你到京城来办事儿,那你就需要用些名目给京官送些钱。冰敬就是夏天天气热,你那这个钱买点冰消暑。碳敬就是冬天冷,拿去买点碳取暖,也就是降温费和取暖费吧。另外办完事儿要回去了要给“别敬”,逢年过节有“年敬”和“节敬”。每次也就几两,十几两,不是很多。

这些认真的说,确实是官场腐败的一部分,但这也是公开的京官收入的一部分,没有听说过谁会拒绝这些小小的“灰色收入”,包括曾国藩在内。

但是即便有这些,曾国藩的京官生涯依然是过的非常穷困,还是需要不断的借钱,最多的时候欠着外债1000多两银子。

我们之前就提过,清朝不管是公务员还是军队,都施行低薪制,工资非常低,真的是温饱都不够,这表面上看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其实是在惩罚那些奉公守法的廉洁官员。朝廷也知道,如果官员不取之于百姓,必然饥寒。所以国家对此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让大清朝的贪污腐败成为了公开的必然。

曾国藩和其他京官一样都收受“冰敬”“碳敬”。但有一点他不一样。就是很多京官都借用职务之便,帮地方官在京城办事,收点回扣,但是曾国藩从来没有做过这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为什么呢?就因为他30岁立志做圣人,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使得自己金钱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此开始艰苦卓绝的砥砺前行。

在有关曾国藩的文献中,没有发现任何他徇私舞弊的记载。但是因为困窘的生活,确实也让他经常为钱发愁。

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并不能说人的本性有多贪婪,这只能说明清朝财政制度是何等的扭曲,让遵纪守法的官员要面临何等巨大的经济压力。

后来曾国藩10年7迁,傲视群曹,做到了侍郎,也就是副部级的高管,他的年工资也涨到了620两,但是不伸手捞钱的曾国藩仍然不富裕。

还记得我们之前所说的吗?他在京城上疏得罪了咸丰,又得罪了权贵,整个北京官场的官员都对他敬而远之,这让他萌生退意。他在家书中说了几次不想在官场混了,打算回家服侍老人。但说是说,一直都没有行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竟然是堂堂一个副部级高官拿不出回家的路费,走不了。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结束了自己的京官生涯。但是他在京城欠的那些外债,一直到他离开北京12年之后,也就是坐上了两江总督的高位之后才有能力全部还清。

看到这些史料,真是令人唏嘘。

▌不要钱的“大帅”

那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阶段,1853~1860年,统领湘军时期。

当年在京城,曾国藩就立下了“不靠当官发财”的铮铮誓言。但是作为一个穷京官,也没啥发财的机会。可是带兵打仗,那可就大不一样了。

之前我们说,为了获得战斗力,增加凝聚力。湘军采用的是“厚饷制”,高薪养廉。

虽然说是厚饷制,但湘军整体远远比正规军省钱。从1850年到1853年,朝廷集结了9万正规军对付太平天国。两年多的时间,花掉了2500万两的军饷,还啥成果都没有。而湘军呢,最终发展壮大到12万人,苦战了12年,总共才花掉了2900万两。相比之下,湘军军费的利用效率是非常之高的。

湘军将领的收入是正规军的6倍。曾国藩作为最高统帅,一年的净收入在5000两白银左右。

更何况湘军的军费全部都是曾国藩自筹,他对这些收入当然有绝对的支配权。再说了,最后剿灭太平天国,报销了3000万两的军费,只要他愿意,从中搞个几百万两那还不是易如反掌。

但是曾国藩带兵之后,他往家里寄的钱,不仅没有增多,反而更少了。之前给家里每年寄200两,现在反而少了一半,只有100两了。

为什么呢?有这么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曾国藩出山打仗的时候就发过“不要钱,不怕死”的誓言。他要在金钱方面做一个表率,因为有这个誓言在,他就不可能往家里大笔的寄钱。而且他深知廉洁才出战斗力,所以他非常注重军队中的廉政建设。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曾国藩的金钱观。他认为奢侈的生活不利于自己子孙良好的成长,只有从小懂得约束自己的人,将来才能成大器。而且如果孩子有出息了,就算没有我的钱,他也能生活得很好,而如果孩子顽劣不堪,我多留一分钱,就助他多造一份孽。

所以这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考虑,担心金钱会使家风败坏。

那不往家寄钱,他带兵这么多年的积蓄都花到哪里去了呢?竟然是直接用于军队的开支甚至是捐赠给地方用于公益事业了。像他这样宁肯把钱给捐了,也不寄回家的人,确实非常的少见。

后来曾国藩被解除兵权蛰居守孝在家,一方面他想通了,我可以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我不能用这个标准去苛责别人。这世间的潜规则不是我一个人能够荡清的,想要团结更多的人,自己需要一定的和光同尘,同流合污。

另一方面他看着自己的亲戚们日子过得非常困难,想到父亲生前操持这个家的不容易,百般拮据却没向他这个儿子开口,他也非常的难过。再次出山之后,曾国藩放开了对曾国荃的经济约束,这个亲弟弟也就替自己成为了曾氏家族经济上的最大支柱。

此后曾国藩对于湘军将领那些发财的想法就都放宽了许多,但是他对自己呢?依然恪守自持,不拿一分钱的公款。

▌整顿吏治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1860~1872年,曾国藩人生最后12年的总督生涯。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接着上期的故事继续说了。

1860年,50岁的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此前十余年,两江总督所辖的江苏、安徽、江西都是太平军和清军的主要战场,在双方的交相摧残下,这个原本最富庶的地方,此时已经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想要解救百姓于倒悬,曾国藩认为第一当然是收复领土,第二就是澄清吏治。如今曾国藩已经是一方大元,有能力对吏治动刀了。

湘军上下早就盼着曾国藩出任总督,这下子当然是欢欣鼓舞。他料到全军上下一定会对自己的上任大搞欢迎仪式,新官怎么“亮相”这是任何时代都需要斟酌的问题。

于是曾国藩给湘军将领写了一封信,严禁他们搞任何的迎送仪式,从此曾国藩到哪里,这条规定都被严格执行。这封信可以说是他整顿吏治的第一份宣言书。他用这个举动给自己的总督生涯开了个好头。

另外,作为总督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下属送礼,身在官场片礼不沾是不可能的,因为礼不仅仅代表金钱,还代表这人情,一点不收,就意味着不近人情。所以曾国藩的做法是收,只挑其中价值最轻的收。

比方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第二年,他的家眷就从湖南跟着他搬到安徽来。现在一大家子住在一起,肯定需要一些铺盖家具,于是庐州知府就特意准备了大批的日用物品,送了过去。林林总总,无所不包。

官场的规矩就是由驻守在省城的地方官为总督布置总督府,现在东西也送来了,也是人家的一片心意啊。结果曾国藩再三感谢之后,从中挑了最便宜的7张草席收下了,其余的尽数退回。

还是这一年,曾国藩过生日,大家纷纷前来祝寿,但是谁知道大老板的脾气,所以都不敢送礼。但是湘军名将鲍超才不管这些,扛着16大包礼物就来了,其中各类珍奇异宝。曾国藩笑着让他全部打开来看看,细细浏览了一遍之后,从中选了一顶绣花小帽收下了,其余的一概奉还。

鲍超也无可奈何,扛着16大包东西回去了。

不迎来送往,不大吃大喝,不收受礼物,这些对于吏治来说虽然重要但都是小节。整顿吏治最核心的举措在于挑战“陋规”也就是灰色收入。

说到这里,我们来看看曾国藩这个级别的官员,总督的收入情况。

首先当然是法定工资,一年只有150两,折算成今天的月薪就是2500人民币,很有意思的是按照我们今天的《国家公务员级别和工资标准》,省级公务员的基本工资也是2500,和清代是一样的,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巧合。

但这仅仅只是最基本的工资。从雍正时期开始,皇帝给总督们特批了一笔重大补贴,叫养廉银,就是高薪养廉的意思。这笔钱是多少呢?一万八千两,折合今天人民币300多万。

这已经很多了,但只是总收入的一个零头。真正的大头就是这个陋规,各级下属的进贡。每个级别的陋规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大致数目,总督一年大约是18万两到40万两,也就是3000多万到8000万人民币,这当然是一笔巨款。

这么天大的一个数字,皇帝难道不知道吗?当然知道,但是皇帝对这个事儿也没办法。为什么?又是因为清代的奇葩财政制度,说起来同学们肯定觉得匪夷所思。

当时督抚衙门之内,有正式编制的只有总督和巡抚两人,只有他们两个是拿工资的,其他所有人的开支都要督抚自己想办法解决。就好比说我们今天的省委书记,围绕配合他工作的有秘书长和整个省委办公室,以及后勤保卫等等一大套的行政班子,这些人全部都是国家公务员,工资由国家承担。

而清代总督府内,什么师爷、幕友、书吏、仆役、家丁你爱雇多少你就雇,反正你自己负责,国家不管。这在今天听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当时这就是国家制度。

而且除了人员工资之外,还有所有的办公费用,甚至是督抚与皇帝之间通信,专人往返护送奏折和圣旨,这些费用也全部都要由督抚来出。林林总总加在一起,张宏杰帮算了个账,大概需要6万两左右。所以总督的工资加上养廉银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其中的差额就催生出了陋规。我们之前做道德判断,以为陋规完全是贪腐的产物,但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上级办公经费不足,不得不向下级收钱。那这个钱一层一层往下,最终自然就全部落到老百姓头上。

所以陋规就是一种变相的财政制度,你不收你连工作都开展不了。即便是大名鼎鼎的清官林则徐,在1846年任陕西巡抚的时候,当地发生了大灾荒,粮食大幅减产,就连军队的军粮都停征了,但是他该收的陋规依然还是要收。要不然他的整个巡抚衙门都没法正常运转。

但是话又说回来,虽然陋规因“办公经费不足”而生,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丑陋。具体收多少,完全就由各级官员的良心做主。但是良心道德这种东西是不可依恃的,贪婪是人的本性。就拿总督这个职务来说,本来一年收6万就够了,但是一届收得比一届多,最后就达到了二三十万两之巨,那除了办公所用之外,其余的就全部进了私人口袋。

曾国藩就任总督之后,以身作则,拒收了大量的陋规,并且为削减税负,裁撤陋规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这对澄清两江吏治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的促进了当地战后的经济恢复。几年之后两江地区重现繁荣,曾国藩的一系列措施功不可没。

有一位西方传教士,亲眼目睹了当地的战后重建工作,他说:“这里的破坏程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然而,这里恢复速度甚至让那些一贯诋毁他们的人也感到吃惊,并转而赞誉很被人瞧不起的中国文化所显示出的复兴活力。

曾国藩故居

▌独一无二的总督

曾国藩就任总督之后,收入增加了很多,但是他的个人生活水平竟然变得更差了。

从穿衣上来看,他在京城的时候因为要进宫见皇帝,所以对官服是很讲究的。每年都要花几百两来置办衣服。但是现在他是当地最大的老板,面对的都是自己的下属,所以他的穿着甚至是简单到了不修边幅的程度。衣服破旧,上面还有斑斑的油渍。

在吃的方面,那就更了,一次曾国藩宴客,上菜竟然是用破瓦盆,不用说什么山珍海味了,就连像样的餐具都没有。

作为曾国藩的亲属,也真是够悲催的,什么物质上的享受都别想。他的妻儿在老家生活很窘迫,曾国藩就任总督之后,兴冲冲的来到安庆,想着在总督府应该可以过上好日子了。谁知道比乡下过的还不如,曾家的女人,所有家务劳动都要亲力亲为,家务活从早干到晚都不得休息。

欧阳夫人觉得人手不够,就买了一个女仆回来,曾国藩知道后大为生气,只好把女仆送人了。

所以也不得不说,和曾国藩这个天底下最刚强也最顽固的老人生活在一起,确实很痛苦。

如此清苦的总督家眷,大清天下肯定是找不到第二家了。

▌同流合污

既然这么说,曾国藩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官喽?那为什么他没有因清廉而留名后世呢?因为他还有另外一面,就是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的一面。

首先,对于官场上的应酬,曾国藩照样参与,该拜客拜客,该戏酒戏酒,与大家别无二致。

其次,对于那些“冰敬”“碳敬”这些灰色支出,他自己当过12年的京官,所以知道这些钱对于京官来说意义何其重大,所以他对此出手也很大方。

在1868年,曾国藩由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需要进京面圣。这次他带了两万两银票,其中1万4千两,相当于300万人民币,都散给京城的官员们。

还记得上期节目我说曾国藩报销3000万两军费的时候有个插曲吗?是这样,当时报效费用需要经过户部审查,按照规矩户部需要收一笔部费,大概按照1.3%,也就是将近40万。这个数字太大了,吓了曾国藩一跳。于是派人与户部几经协商,最后谈到了8万两,可见户部是做出了极大的让步的。

可紧接着,曾国藩急流勇退,自剪羽毛,裁撤湘军,朝廷很高兴,就特批湘军军费不用户部审查直接予以报效。那按道理来说这8万两当然就不用给户部了。

但是曾国藩决定,虽然现在不用户部审查,但是之前已经谈好,以后也要与户部打交道,所以这8万两,照给不误。

所以曾国藩同流合污的一面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遗产”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曾国藩身后留下了多少遗产。

按照我们之前所说的,每年的合法收入在加上平均每年少则十几万两的陋规,他干了12年的总督。刨去开支再怎么少算也应该有几百万两吧?

但是最终,他的遗产竟然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只有一万八千两。那怎么会差这么多呢?钱都去哪了?

首先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他拒绝了很多的灰色收入,不管是送礼还是陋规。每年他大概只收三四万两,而远远不到十几万两。

再有就是他把陋规收入全部归到一个小金库当中,完全用于公务支出,而自己的养廉银则用于自己的生活和私人社交,在他心中公私分明。而且陋规就算有结余,他也坚决不入自己的口袋。

比方说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的时候,小金库里还剩一万多两白银,其他官员的做法都是装进自己腰包带走就是了。而曾国藩则交代儿子,把这笔钱想办法捐掉,而且还不准留名。他曾说,我不愿意名气大,特别是不愿意享有清官之名,这不利于做事。

曾国藩死后,这一万多两遗产,仅仅只够办他的丧事,而且遵照曾国藩的遗训,丧事不准收一分钱的礼。他一生真的就没有留任何的金钱给子孙。

他去世之后,曾家就断了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五年之后,他的儿子因为家人病重,没钱医治,找人借钱。左宗棠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送去了300两银子,还写信给自己的儿子说,中兴元老之子,竟然饥困如此,足见文正之清节。

▌曾国藩的选择

我们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的为官风格十分独特。一方面,他确实是一个清官,货真价实,问心无愧。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贪官,表现出我和你们所有人都是一样。

在中国人的眼中,真正的清官必须清可见底,一尘不染,清到成为海瑞式的“自虐狂”,才叫人佩服,曾国藩确实没有清到这个程度。因为他的志向根本就不是做一个“清官”,而是要成就大事。

海瑞式的清官,最大的特点就是宁折不弯,对事实存在的潜规则决不妥协,所以他拒绝一切灰色收入,工资不够花,我就自己种菜吃,就连偶尔买几斤肉,都能成为轰动性的事件。

但是这样的一清到底必然成为官场上的公敌,无法与他人配合。海瑞的清,必然反衬出别人的不洁、因此他一生都受到官场排挤,无法调动任何可能的力量,办成任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

曾国藩不想成为这样的清官。他刻苦自励,全力内圣,是为了达成外王之业。因此他做事更加看重效果,而不在意虚名。因此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一个清官要来得更加复杂而沉重。因此,他才具有这么大的力量,才能成就那么大的事业。

以上就是关于白银一清pos机,一个圣人的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白银一清pos机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0.2898s , 10443.3359375 kb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白银一清pos机,一个圣人的,正规POS机  

sitema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