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银行为什么不给个人办pos机,最近不少年轻人跑进银行的银行银行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银行为什么不给个人办pos机的不给办问题,今天乐刷官方代理商(www.zypos.cn)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个人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机最近银行为什么不给个人办pos机
说起存折,少年可能一些90后和00后,轻人都没听说过。跑进
这个用来记录存款户口的银行银行银行交易的簿子,比银行卡的不给办历史要早很多。因为它无法像银行卡一样随存随取,个人所以被很多人遗忘了。机最近
最近,少年社交媒体上却刮起了一阵“存折风”,轻人不少年轻人秀出了各家银行红红绿绿的跑进存折,让这个已经没啥存在感的银行银行账户品种又火了一把。
不要以为这是作秀,其实大家的目的很实在,就是要给自己存点钱。就像网友的留言,“我给自己留了多余的流动资金,不会轻易取这个存折。利息多少无所谓,能不乱花就行。”
防止“剁手买买买” 她去银行办了存折
93年出生的郭璐是一名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本周三是她的发薪日。当天,一发工资她就消费了1000块钱。
“买了一双鞋、两条健身裤,然后又去吃了烤肉。”郭璐的工资不高,扣去生活必须开销后,所剩并不多。“赚钱赚不赢,花钱第一名。买完就后悔了,刚好就看到朋友分享说,可以把钱存到存折里,这样就不方便花了。”
郭璐小时候见过存折,“我知道存折只能在开户银行的柜台上存、取现金,不能在商户的POS机上使用,也不能在ATM机上作存取交易。我想这样也好,以后每个月最少存500元,看看一年后能攒多少。”
“我给自己算了一下,每个月交通、电话、房租、水电、物业和饭钱,应该在4000左右。余下的存到存折里,能防止不乱花钱。”24岁的孙春香是一名老师,她办存折的目的也是防止自己乱消费。“我自制力比较差,逛淘宝,看到什么都想买。现在我已经存了2万多块钱了,偶尔拿存折看一眼,还挺自豪的。”
买封闭型理财产品也是年轻人的选择
除了秀存折,还有一些年轻人选择购买封闭型理财产品。
“我觉得存定期,利息太少了。所以我都是买的理财产品。”今年31岁的苏明是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她觉得强制自己储蓄是存钱的办法,但只能保本不能保收益。“比如封闭型理财产品,风险较低,多数情况下能做到保本保收益的,利率也比定存高。”
苏明拿着手机给记者看,她购买了几款封闭型理财产品都是45天到90天的封闭期。“收益都在3.6%到4%之间,每次存都是1万元起。”
据理财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定投很适合刚刚出入社会的年轻人。“每个月拿出部分工资进行定投,一方面是防止过度消费,另一方面也培养长期投资的习惯。”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不少储蓄型保险也有强制储蓄的作用,既提供保障又有收益。简单地来说,有病治病无病返钱,保障到期后连本带利收回。
无形之中就能控制住自己的消费欲望
在采访过程中,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重庆中心城区的南坪、大学城、大坪、江北嘴等商圈进行了街头随机调查。
有总共28人接受了采访,其中24人表示自己存在冲动消费的情况。并且,有18人听说过用存折来存钱的办法。
26岁的胡昊表示,存折的存取方式是相当麻烦,年轻人如果不是真的急需用钱,就不会愿意去银行取钱,无形之中就能控制住自己的消费欲望。
33岁的杨诗诗觉得,年轻人在投资理财上有适当激进的资本,不需要这么保守。“可以让钱生钱,买股票、基金这些,没必要存在银行卡里。”
对此,35岁的秦先生表示,贸然去买基金和股票会亏,存钱也挺好,至少保本嘛。
年轻人学会要存钱了,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据《2019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经工作的90后,人均负债12万+。
那么,对于年轻人突然转性子存钱,你怎么看?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曲鸿瑞
延伸阅读
买基金的年轻人
3月8日赔了2万多元,3月9日赔了1万多元……
29岁的张蕊看着理财APP上显示基金的收益额,内心由焦虑逐渐转为麻木。之前几个月的浮盈已经全部消尽,开始亏损本金。现在每天查看基金余额成为最让她提心吊胆,不想面对的事情。
2月18日,春节后开市的第一天,基金市场开始呈现调整态势。据Wind咨询显示,春节开市后至3月8日,114只百亿主动型基金中,剔除未有数据统计的14只后,剩余100只百亿基金收益率均为负。
在此之前,曾是基金火爆的一段行情,按相关机构统计,2020年基金的发行、申购情况达到1998年以来的巅峰。根据Mob研究院的《2020中国基民图鉴》,仅2020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新增基民就突破2000万,并且18-34岁群体占到60%的比重,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投资理财。
而近期市场调整下的基金净值连续下挫,也让很多人明白基金也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这些对基金市场充满热情的九零后,刚准备在这一个新的淘金地展露拳脚,基金很快就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年轻人它的游戏规则——“投资基金拥有高回报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
年轻的投资人们与前辈们相比,少的是经验和教训,为了更多的收益,甚至不惜杠杆、梭哈买基金,但当遇到市场调整,他们表现更多的是迷茫。
诱人的基金
张蕊选购基金主要看涨幅,每只都是她精心挑选的,有着漂亮的上升曲线,只是那些欣欣向荣的曲线在春节假期之后呈现断崖式的下跌。3月8日这一天,张蕊一共亏损了2万多元,之前几个月的浮盈在这十几天的亏损中已经全部消耗殆尽,还损失了8000元本金。她的心也随着那不断下降的绿色曲线坠入了谷底。
2019年9月,张蕊初次试水购买基金,购买的第一只基金没有让张蕊失望,不到半年就赚了十几个点,而另一边购买的债券一整年也只有4个点的增长。她又观察了大半年,在2020年8月正式大举进入,投入了50万元积蓄到基金市场。
30岁的吴彦作为一个非资深、不懂投资理财的“典型基民”,本以为这轮“周期性调整”如约而至,不想近期市场却遇到了连续调整。
“医疗、光伏、军工,下跌的板块,我一个都没错过。”吴彦说,他总共投入20余万元,现在本金已亏损了2万多元。“已经没有勇气打开微博和基金软件了。”
安安今年还在读大三,春节期间,安安的姐姐分享了自己的买基经验和盈利情况,安安心动了,开始尝试。
安安有自己的买基方法论——买跌得最厉害的那一个,她还把自己的这套经验分享给身边的同学,他们经常交流买基金的心得。基金下跌时变成了彼此安慰,这一年,安安总共投入了2000多元购买基金,占自己存款的40%左右,目前总亏损150多元。
有媒体做了一个年轻人购买基金情况的调查,留言区有人称,“100万,五只基金,亏了16万左右”、有网友表示,“去年的盈利已经跌去一半,我已经佛了,不看只定投”。有新入场的“韭菜”感慨年前没抓住机会,买在了山顶,“山顶的风吹乱了发型,很凉快”……
从2020年开始,在一些非金融类的社交媒体上,讲解基金的文章、视频越来越多。据某社交平台官方披露的数据,2020年投资理财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464%。
Mob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基民图鉴》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基民规模突破8000万,新增基民数量突破2000万,其中34岁及以下的占比62.4%。
记者以“基金”为关键词在两个年轻人常用的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点击量最高的是一些题目为“保姆级基金入门”“手把手带你买好基金”的视频、文章,还夹杂着“财务自由”“教你一天赚3万”“赚到一百万”等字眼,其中也不乏一些求关注、入群的广告。
“近一年收益超40%”“近三年涨幅+190%”。张蕊被理财APP上的宣传词吸引,“挺诱人的,感觉比理财债券强太多。”
杨叮叮在去年基金最火热的时候入场,“被全民买基的热潮带进去的,那段时间刷社交媒体全都是关于基金的事情。很多理财博主分享他们的收益截图,都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确实有些眼红。”
杨叮叮买的某个基金,从收益曲线上看,买在了高点。受访者供图
另一边基金的发行、申购情况也达到巅峰。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各个公募基金合计发行1441只,募集规模31589.07亿元,数量、募集规模均创1998年以来历史新高。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新发了17只基金,其中有4只基金一日售罄,成为一基难求的“日光基”,“百亿级”的爆款基金更是频频出现。
但到了2月基金市场开始了下降趋势。Wind数据显示,2月以来成立的新基金平均单只募集规模为24.72亿元,这一数据在1月为40.18亿元。春节开市后至3月8日,在114只百亿主动型基金中,剔除未有数据统计的14只基金后,剩余100只百亿基金收益率均为负。
借钱买基的“豪赌”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则自己“空手套白狼”的帖子,2020年7月,他使用某借贷平台借了1万元钱,十天免息。之后他用这笔钱购买了四只基金。一周后他在帖子标题中写着“时间到,盈利300多(扣除手续费,实际赚取200多元),完美交卷。”
有人算了一笔账,在借贷平台先息后本全额贷出一年的利息为17%,如果拿这笔钱去买基金,超出17%的收益率等于是白赚,“这笔买卖稳赚不赔。”
在社交媒体上,这种杠杆(通过向证券公司、配资机构、或其他渠道借钱融资炒股)和梭哈(投资者把账户里面的所有资金都买股票)买基金的例子依然存在。只是近来这些晒收益的帖子变成了“要不要割肉还花呗?” “17号能回本吗?”原因是17号是某借贷平台的还款日。
根据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贷款不得用于股票、金融衍生品等投资。”某网络借贷平台的页面上也明确指出:“切勿将借贷的资金用于购房、偿还贷款、投资、理财等。”
吴彦就是在某借贷平台上借钱入了基金。虽然跌跌不休,但他依然不愿意清仓。当问及怎么偿还贷款时,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只打算取出部分资金还本月贷款,“剩下的躺尸,年尾应该可以回本”。
杨禹是某社交平台“用利息生活”小组的创始人。面对小组里“借钱买基”的帖子,他有些无奈,“一方面劝不住,另一方面如果他摔跤了,就会从中学习,也能给其他组员做参考。”
三年前,杨禹创建小组的初衷是讨论“保本型存款,而非目前高风险的基金理财。”但是从2020年3月份开始,小组被基金占领了, 杨禹最后不得已将小组拆分成“储蓄”和“投资理财”两个小组。
“用利息生活始于储蓄,第二步是投资理财。”这句话写在“储蓄”和“投资理财”两个小组的简介里,但“投资理财”小组的活跃度远远高于前者。
刘涛是一名职业股民,他经常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理财经历,慢慢开始有一些粉丝,最近问他最多的问题是“哪个基金跌了,能不能加仓?要不要割肉?”
“2020年基金市场向好时,人们狂热的追求基金,淡漠风险。2021年基金市场连续大跌后,很多人才意识到基金是一个高风险的产品。”在和网友的交流中,刘涛感觉到现在购买基金的年轻人和2015年购买股票的人一样,“大家都比较茫然,对市场认知不清,都是在市场中遇到挫折,才学会应对投资风险。”
有网上文章分析称, 新基民投机性投资的行为,反映了年轻人着急赚钱、但投资教育又不足的现状。在过去一年中,新进场的基民过半是90后,但绝大多数没有系统学习过投资知识。一些性子急躁的,买了基金后就开始坐立难安,每天不是在割肉就是在抄底;也有些人,一天要查看十几次收益情况,连亏几天心态就崩了,能保持平稳心态的基民堪称“稀有”。
上海一家投资机构研究总监韩非说,购买金融产品,都要通过一个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而很多投资者仅仅是为了通过测试而测试,一些理财从业人员为了让顾客开户或者拉新客户,马马虎虎地给投资人做测试。“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投资前先考虑自身能不能接受基金的浮亏波动。”
安安在多家投资平台都做过风险测试,结果显示她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小,不适合购买偏股型基金等中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但安安不相信测试的东西,她认为自己只是拿闲钱投资,可以承担基金下跌的风险,“就像储蓄一样,只要没有全部跌完就行。”
吴彦说,他曾自恃熟稔投资理财金句:不要赚超过自己能力的钱;要投资,不要投机;不要把运气当做实力。但真到了自己身上,这些金句统统不管用了。“我总希望能涨回来,舍不得割掉。基金市场考验的是人性。”
栏目主编:顾万全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上游新闻
以上就是关于银行为什么不给个人办pos机,最近不少年轻人跑进银行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银行为什么不给个人办pos机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关文章: